番红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岁多的孩子为何痴迷走台阶不仅是简单的敏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小区的大门口有两排台阶,每次带着二宝出门玩,只要走到那个地方,她总是要来来回回在台阶上走好多遍,玩得不亦乐乎。只要我不把她抱走,她可以一直玩下去。

回想起大宝那时候,也是差不多这个年龄,对小区各处的台阶也很痴迷,只要到了有台阶的地方,必须要玩上半天才行,否则不会离开那个地方。

我观察和二宝年龄差不多的宝宝,似乎都有这样的爱好,只要走到小区那个台阶,总能看到两三个小朋友在那里上上下下地走。

为什么一岁多的孩子如此痴迷于走台阶呢?

很多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孩子的攀爬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孩子在某一阶段,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某一件事上,并反复地重复这件事。

孩子走路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他会很喜欢大人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路,可不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而是跌跌撞撞地“跑”。

这一阶段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孩子还不太会走,但就想自己到处走,而且还专要走那些不平整的地方,还欢沿高攀低,走“不寻常路”。

蒙特梭利说,这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从孩子出生开始,经历了甜头、坐起、爬起的全过程。在孩子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出第一步时,他的身体开始走向独立。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中提到: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更重要的走的敏感期的组成部分,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当孩子学会上下坡时,他就是真正地、完全学会走路了。

喜欢走台阶、爬楼梯可以说是走坡路的进阶版。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岁前出现。这阶段的孩子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

但是仅用敏感期还不足以解释孩子为何痴迷于走台阶、攀爬楼梯,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个心理学实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视崖实验。

所谓视崖是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另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平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放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端和深端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实验的被试是36名6~14个月之间的婴儿,他们的母亲也参与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端呼唤他们的孩子时,所有孩子都爬过去了。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的时候,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了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在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都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这说明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吉布森和沃克得出结论:人类的深度视觉是天生的。

那么回到孩子喜欢走台阶和攀爬楼梯的上来,台阶或者楼梯会形成一个有高有低的“深度视觉区”,只有发展出分辨细微深度能力的孩子,才会知道这些高低不平的台阶和楼梯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他们不会因为深度的存在而“跌落”。

这就说明孩子在深度视觉的能力上发展出了思考、判断的能力。小月龄的婴儿虽然能够知道“深度”的存在,但他们无法判断这样的“深度”是否安全,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克服这种深度所造成的障碍。

当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开始学会走路,他对“深度”的认识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孩子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台阶低的地方,孩子会凭借自己的控制一步一步往下或者往上迈步。台阶如果比较高,超出了他们用脚的范围,孩子就会思考,俯下身子,用手去丈量和试验,并最终找出上或者下的办法。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深度视觉和行走的敏感期结合在一起,帮助孩子第一次有了人生的掌控感,他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因为他可以克服看似“危险”的障碍,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目的地。

这种掌控感让孩子感到安全,同时也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不要小瞧这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的能量。我们长大成人之后,之所以很多时候会失去自信,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多半就是因为缺失了这种对自身、对自己能力的掌控感。

这样的掌控感对于孩子发展自身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脑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如果长期处于一种不安,没有掌控感的情景当中,就无法发展出健全的人格,长大以后性格机会变得敏感自卑或者暴躁易怒。

而一个拥有良好掌控感的孩子,就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发展出比较健全的人格,长大以后性格就会更加开朗、和善、乐于助人。

可能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会走路,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对“走台阶”“爬楼梯”感兴趣,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发展自己内心的这种内驱力,从而形成对自身能力的掌控感。

有的时候我们家长是好心,担心孩子摔跤会疼,担心孩子磕破了会哭,或者觉得地上太脏,不让孩子在楼梯上攀爬,殊不知正是我们的“好心和保护”在无意中阻止了孩子的探索和学习。

比起人生的大发展,比起孩子自己的探索能力,摔跤、磕碰其实都不算什么。

如果你家也有到了“攀爬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小家伙,就让他爬个够,走个够吧!他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意外之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