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红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襄阳谯楼古代用于瞭望测时报时的高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谯楼?简单地说,就是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后来,其功能逐渐增多,位置也不再局限城门,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据相关文献记载:“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由此得知,谯楼至少汉代已有。

唐宋时期,谯楼成为地方专司报时机构,采取敲鼓吹角方式报时。

明代,钟鼓楼逐渐成为报时机构,但谯楼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保留更为核心的“授时”功能——即配备时间测量仪器日晷、刻漏(或称漏刻、滴漏台)等以测量时间。

襄阳谯楼

襄阳谯(qiáo)楼,位于襄阳城南街中段西侧。

襄阳谯楼始建于何时,待考。

史料记载,年始元军围襄阳城数年,始终未能攻克。年正月,元军以力量很强大的投石机攻樊城,一举拿下该城。接着移炮攻襄阳城。《马可·波罗游记》载:“年正月,为炮攻樊,破之。先是宋兵为浮桥以通襄阳之援,阿里海牙发水军焚其桥,襄援不至,城乃拔……阿里海牙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由此可知,宋代襄阳有谯楼。

阿里海牙破襄、樊二城所用之炮,名回回炮、西域炮、巨石炮,因襄阳一战成名,故得名“襄阳炮”。襄阳炮是一种抛石机,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其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

襄阳炮”

明代,襄阳谯楼数次重建重修。成化年间,襄阳府知府何源在修理府署时,筑台建楼,并置谯鼓;嘉靖年间,襄阳府知府吕容添置漏刻,但制作不精,很快废弃;万历年间,襄阳府知府万振孙再置漏刻,属官周绍稷撰《襄阳府刻漏铭》记其事,著名的“后七子”之一吴国伦撰《刻漏六章》颂之;明末,毁于战火。

清代,襄阳谯楼多有修建。雍正五年(),襄阳府知府高茂选重建,其后任知府尹会一为谯楼改题“五云楼”;光绪三年(),襄阳府知府恩联重修。

年,襄阳道尹熊宾集资修缮;抗日战争前后,用作小学。

年后,重加修葺,设湖北省文物委员会襄阳分会。

年至年,为襄阳地区(市)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期间,年、年全面维修。

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谯楼

现存襄阳谯楼砖筑楼台式结构,坐西朝东,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通高16米。台基砖石所筑,台座南北长40米,东西宽16米,高6.4米。台下作两券门,前后贯通,两门之间墙体嵌匾,镌刻“谯楼”二字。楼居台基之上,二层重檐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进深10.56米,高9.6米;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两侧穿斗式构架;檐下有走廊,一层前后檐下用槅扇,二层前后檐下开窗。台基顶部有砖砌围栏,望柱云纹浮雕。楼南侧设一日晷。现藏有唐代宰相张柬之家族墓志等珍贵文物。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朱家红李德亮齐晓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