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红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作中医感冒指导图 [复制链接]

1#

中医典范文言精解丛书(全七册)免费下载

中华民国名医著做精髓丛书(全21册)免费下载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版)高清PDF免费下载

《天下知名老中医临床阅历丛书》22卷高清PDF免费下载

《中医精髓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中华国学书系丛书-中医如许奇特(全10卷)PDF免费下载

中医药治伤风提拔图,仅供专科人士钻研参考


  一、桂枝汤: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毫升,微火煮取毫升,去滓。适寒温,服毫升。服已转瞬,啜热稀粥适当,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短暂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全愈,停后服,不用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此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做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烧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忌讳: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烧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布,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做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投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谐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谐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谐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原形上,加*芪30g,糯稻根10g,调节暮年自汗,成就特别显然。参与*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汤:麻*(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另包,用水毫升,先煮麻*。煎至毫升时,再加其余三药共煎,取药汁毫升为第一煎;尔后再加水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搀和,共毫升,分两次服,屡屡服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暖和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伏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用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令人形成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烧诸病症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运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之升宣,味甘固表,控制麻*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为主药而不成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逐邪于玄府(指外相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性情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外相,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


  痛等症当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代以辛温解表的组方办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余药。用水与麻*汤类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其成果主若是“辛凉泄漏、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底本重要用于调节风寒入里化热所致使的“汗出而喘”。后来,清朝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调节“无汗而喘,大热”等病征。当前在临床上,不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致使的病征,也不论患者呈现为有汗依然无汗,唯有吻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就可运用麻杏甘石汤。其它,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气型支气管炎患者若涌现了上述临床呈现也可运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重要具备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成果。方中的麻*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影响;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协助麻*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加麻*和杏仁和缓喘咳的影响。


  四、大青龙汤:麻*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毫升,先煮麻*,减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


  方论:本方因而麻*汤加剧麻*、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构成。麻*汤成效发汗解表,本方加剧麻*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适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谐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甚而耗散肺气;炙甘草和缓药性,益气和中。适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芩9克人参6克(或*参9~12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毫升,去滓,再煎取毫升,分两次温服。主治:伤寒少阳证。交往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眼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适用,又可谐和营卫为使。诸药适用,共奏妥协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枳实9克(炙)生姜15克(切)*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交往寒热,胸胁苦满,呕不只,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芩妥协少阳;枳实、大*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适用,共奏妥协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调节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坚硬辛酸,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都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葛根。加麻*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昔人有”轻可去实,麻*、葛根之属是也”的记录。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原来,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炙甘草6克*芩9克*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毫升,先煮葛根,煎至0毫升,放入其余药,再煎,煮取毫升,分两次温服,屡屡服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做渴,喘而汗出,舌红苔*,脉数或促。(本方罕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伤风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方论:方顶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做为主药。协助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和缓中,谐和诸药。四药投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内外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屡屡服3~5克,温滚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滚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成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成效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烧,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枯竭,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罕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濡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试验表明它有益尿影响。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满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光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况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烧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伏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尔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参与,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搀和后等分为2杯,屡屡服1杯,一日服2次,需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日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调节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宏大而呈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代多用于调节各样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备高热的濡染性疾病涌现身发高热,虽出汗不少,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宏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尿深*等病症者。在50年月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调节盛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患有优异成就,短暂传为美谈。


  方论:本方的配伍,昔人是依照《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力,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布满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力,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谐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掩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倍”佐以甘苦”的治则,不光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季,白虎汤的事理,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好像夏季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凉爽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霎时消失。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因而本汤用于调节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空谷传声。有的医家在调节宿疾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乃至~克,而救死复活。不过临床医家也一定熟记白虎汤的忌讳证,不然会形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代医家在调节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调节,成就也特别好。为制止医家滥用此汤,故知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劝诫后代,今特录后,以暗示众人,万万不成滥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成与也;脉沉者,不成与也;不渴者,不成与也;汗不出者,不成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昔人又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成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成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汤:射干9克麻*12克生姜12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3克大枣7枚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抑制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附:伤风药的煎伏法


  1.煎药火候和时光。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芬芳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光而言。由于调节伤风的中药大多具隽永辛散发之性,其重要活性成份为蒸发油类,因而不宜久煎,免得芬芳挥散,药性损失,灵验成份消失过量。因而说:“芬芳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公例。


  2.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当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埋没药物为度,加水过量,则煎煮时光必然太长,部份成份被摧残;加水过少,药物灵验成份不易煎出,调节伤风的中药质量多松散,故煎药用水唯有埋没药材面便可。浸泡时光个别为30~60分钟。


  3.充足欺诈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桂枝要把桂皮去掉.云云都有益于灵验成份的浸出,防止药材的糜费.


  4.取汗办法。为利于伤风的调节,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办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一是借谷所业增加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够;二是借热能来激起胃阳,从而昂扬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调节和食疗相联合的办法。发汗请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弗成。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成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接连出一段汗:约短暂许,便可盖被保温短暂光。汗出透了,才气到达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方针。


  5.依照病情轻重决计服药方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每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每次,成效为准。不用强行规则屡屡几许毫升,逐日每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做再服“,弦外之音,病解便可停药。这是由于治伤风的中药多具散发之性,过量有伤耗浩气

中医在线视频课程

中医二十八脉及悉数脉象(动态图解)

高清舌诊图谱(收藏)


   
  
  
  
   .

更多体例尽在文章排行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