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红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情豪爽的东乡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禁忌的饮食 https://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

《临夏史话》热情豪爽的东乡族

在黄土高原的尽头,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之间,夹着一块中间高、四周低平的土地。这里黄土山峦起伏,村落棋布,炊烟袅袅,层层碧绿的梯田旋上蓝天,一辆辆汽车、农用车在山巅白云间飞驰;草坡上羊欢牛叫,山塆里“花儿”声声。黄河、洮河沿岸,绿树掩映,花果飘香,渠水哗哗,庄稼繁茂。这块黄土丘陵山地就是东乡族形成定居的地方,这就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民族的先民在13世纪从中亚的刀光剑影和战争硝烟中长途跋涉而来,在中国大西北的一角,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开垦劳作,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发展壮大,表现了这个民族顽强的生存能力和进取务实的民族性格。

东乡族在全国有60万人口,临夏州有43.6万,在平方公里的东乡县有22万人。其余东乡族居住在周邻各县以及新疆、青海、宁夏各地,兰州市、临夏市或集中或分散地居住着部分人口。

东乡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东乡族是以居住地地理方位而命名的一个民族。在清康熙年间,以州城河州为中心,分出东南西北四乡,在州城以东便呼为“东乡”。

东乡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东乡县城锁南坝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六条大梁,夹着六条大沟,伞状分布,再由这些梁沟分出几十条支岭支沟,形成一幅绵延层叠、纵横交错的山峦图景。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历史上东乡族一般以“东乡回”或“回回”见称。历代统治阶级不承认东乡民族,解放后才被定名为东乡族。

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有“蒙古人为主”说,有“多民族混合”说,有“色目人为主”说,其中“蒙古人为主”说多年来在史学界占据优势。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东乡族族源观点逐渐趋于一致,东乡族族源是以撒尔塔人为主,与当地回、汉等民族逐渐融合而成。

撒尔塔原意为“商贾”。12-13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色目人、波斯人、突厥人等。此时的撒尔塔人已具有民族性质。据《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兀勒凡七年”,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编人军队或被签发东迁,屯戍临夏东乡地区。他们善于经商,被称为“斡脱商人”,足迹遍布中亚、西亚、中国西北各地。他们是继粟特人之后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群人。

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考奇名于地志,与大夏而西通”。东乡地区大量奇僻地名与撒尔地名部落相对应,如东乡地区的甘土光、纳伦光、萨勒、库麦土、胡拉松、乃忙,分别于中亚干土城、纳伦城、撒里普勒、土库曼、呼罗珊、乃蛮相同或相似。这种对应的地名还有很多。

东乡地名中至今保留着许多以工匠命名的村庄,如免古池(银匠)、托木池(铁匠)、阿拉松赤(皮匠)、坎迟赤(麻匠)、阿娄赤(编织匠)、依哈赤(碗匠)、毛毛(毛皮匠人)等,分布集中联片,统由工甲匠达鲁花赤管辖,是为蒙古人服务的撒尔塔“诸色人匠”活动的历史遗迹。

在东乡达板、高山、龙泉、坪庄等乡的一些家族、传说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有哈木则和阿里阿塔率领的近50名传教者。去世后有14人葬于此地。墓地常有人前往纪念。至今东乡不乏有浓须、高鼻、蓝眼人,东乡人称之为“诺晃”。据对回、维吾尔、东乡、保安等族的血型研究和DNA遗传密码研究。东乡族与中亚民族相仿,而与周边蒙、藏、土等民族相差很远。

回回人与东乡人在临夏并生并长,同源同流,政治背最和遭遇以及宗教信仰相同生产、生活、婚姻各方面有密切联系,自然融合了回回人。

东乡族原来使用多种语言,由于东乡族族源成分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的不同民族。他们接受当时的官方语言一一蒙古语作为他们的共同交际用语,形成了东乡语。但保留了不少突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底层成分。现在,东乡族成年人大都兼通汉语,汉文是东乡族的通用文字,许多东乡人还使用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东乡语或汉语的“消经”文字。

东乡地区在明代设立过屯寨制度、里甲制度,清代设立社会制度,民国设立保甲制度。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无论生婚丧葬还是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无一不受伊斯兰教影响。关于风俗,往日描写者常有“近似回族”之说,但从民俗学的视角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食用的牛羊鸡鸭等须念经人屠宰,禁食凶禽猛兽和死物。饮水特别讲究洁净。东乡人讲究礼节,尊敬老人,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彻上冰糖桂圆三香茶,端上脆酥香甜的馓子、油馃,美味可口的手抓羊肉。对尊贵的客人还要宰鸡相待。东乡族吃鸡特别讲究,将鸡解成13块,客人按辈份尊卑享食,鸡尾最珍贵,要让年长者或最尊贵的主客品尝。

元、明时,东乡族妇女服饰相当漂亮,上着圆领对襟绣花长袍,下穿绣花滚边套裤,足蹬高跟绣花鞋,头戴盖头。小女孩爱戴圆形折皱帽,帽沿一侧有小穗子。后来,东乡族服饰渐与西北回族相仿,简洁、朴素、大方。男子多穿长袍,束腰带,腰带上挂有腰刀、荷包、眼镜盒。念经人多穿或白或黑的“准拜”大衣。近年大都爱穿短衣、头藏平顶帽,分黑白二色,以白色为最广。

东乡族男子喜留胡须。成年男子常常以有一幅漂亮的胡须而自豪。

东乡族男子的婚俗也颇具特色。“阿哈交”(同宗祖)不通婚。娶亲时由双方德高望重的长者说“高比”(祝词),互致祝贺,表达美意。新郎还要到厨房去“偷”一件炊具,象征掌握烹调技术,使新娘心灵手巧;娶亲到村口时要赛马,以显示新郎智慧勇敢。在婚礼上有呼“哈利”的习惯。“哈利”是婚礼中唱的一种曲调,祝贺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吉祥如意。由“纳都赤”领唱,众人和,并转圈圈,伴随简洁明快的舞步,热闹而有情趣。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几乎人人会唱。“花儿”音调高亢嘹亮,自由奔放,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豪放彪悍的民族性格。

东乡人民有反抗统治压迫的光荣传统。清世祖顺治五年(年),以东乡人闯塌天为首的东乡族和回族人民响应丁国栋、米喇印发起的反清斗争,攻下临洮,挥师西进,攻下河州城。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年),苏四十三领导的反清义军到东乡时,以马得明阿訇为首的东乡人民参加义军,拆房梁、扎筏子、运粮送水,支援起义部队渡河进攻兰州。穆宗同治元年(年)八月,东乡人民打响了河湟起义的第一枪,马悟真、闵殿臣等与马占鳌、马永瑞联合,狠狠打击了清政府。德宗光绪十一年(年),东乡族起义军于折桥营阻击清军。围攻河州城。在撒拉、东乡、回族人民合力打击下,双城清军全军覆设。民国18年(年),东乡族民众参加了以马仲英为首的反对国民军刘郁芬、赵席聘的斗争,东乡族起义军八百多人在马八个、马撒哥带领下,在唐汪牛心山给刘兆祥军以沉重打击。年,东乡族马木哥等人带领东乡族人民参加了“甘南农民起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东乡族马和福、穆德彪、马泳、马锋等同志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

东乡族人民不仅反对封建压迫而英勇斗争,而且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在清代同治年间,东乡族爱国英雄妥明在新疆英勇抗击阿古柏侵略军。年,东乡红泥滩马福寿和巴苏池马忠效统率名东乡族士兵,在北京抗击八国联军,挖地道、炸使馆,牢固防守北京广安门、东便门、朝阳门一带的防线,连俄国将领也不得不承认是“一支勇敢的部队”。在这次战斗中,马忠效等一百多名东乡人英勇牺牲。在抗日战争中,东乡族马长寿连长率部跟随马彪师长,挺进鲁豫,抗击日本侵略者。20世纪50年代初,三百多东乡族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抗美援朝前线,表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东乡族自治县四面环河,中间突兀,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当地人称为“山高没顶子,沟深没底子”。解放前,统治者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归临夏、永靖、宁定、和政四县分辖,人民生活很苦,“民犁龟背驼峰之间”。解放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东乡族自治县,东乡人民当家做主。现在除东乡族自治县外,还有梁家寺、安家坡、井沟、阿里麻土民族乡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自治地方,主要党政领导都由东乡族人担任。东乡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发展了本民族经济文化。农作物有小麦、洋芋、青稞、玉米、糜子、蚕豆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黄河、洮河两岸流域的桃杏、苹果、西瓜、花椒都很有名气。东乡人善于擀毡、织褐子,地毯图案精美,远销国外。妇女们一般都擅长刺绣、剪纸。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东乡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东乡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起兴修三塬电灌、塔山电灌、唐汪渠、达板渠、东干渠、南阳渠,使数万亩干旱土地变成了水地。全县75%的农户都用上了电,乡乡通汽车,公路四通八达;有30余处集市,传统经营方式焕发生机。年,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学生余人,教师人;卫生机构91个,卫生技术人员人。畜牧业、林业也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东乡县工业异军突起,产值超过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生活在西北高原的东乡族人民,正在努力为开发大西北、建设美好的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